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

紀剛:擬寫新書為《滾滾遼河》解密

文訊 ◎宋雅姿

「我雖年逾八十,體力稍差,但腦力仍健,不下十八。因此尚有許多開展性計畫,似乎不知老之已至。」

 一九七○年,紀剛以一本《滾滾遼河》享譽文壇,並獲中山文藝獎,但他不以這點文名沾沾自喜,更不再寫小說,轉而致力發揚由《滾滾遼河》衍生出來的「群我文化觀」,雖吃力不討好,仍數十年不改其志。
 他說:「我寫《滾滾遼河》,原不是要寫一部文學作品,只想用小說的形式記錄一個時代,並沒有考慮什麼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。但書中有三個問題令我窮思苦想了數十年:一、為什麼辛亥革命創建民國之後,又有軍閥割據?二、為什麼全國行將統一,又有強鄰入侵?三、為什麼抗日戰爭勝利,又有內亂與分裂?原來是現代中華文化出了問題。我以愚者千慮的精神,創造一個『群我文化觀』。」

 三十年間,他就用這個文化觀點談人論事,評古鑑今,發表許多單篇文章;赴美定居後,又於洛杉磯「中華之聲」電台製作「文藝春秋」講座。台北德簡書院王鎮華教授對這些作品情有獨鍾,一九九○年結集為《諸神退位》,作為他替允晨文化公司主編的「根生叢書」第一部。一九九四年,紀剛又將《諸神退位》中零碎的篇章,整理成一體系,取名《做一個完整的人——群我文化觀》,交文建會出版,納入人文思想叢書。

 一本又厚又重的《滾滾遼河》,歷經三十三年的暢銷長銷,純文學印行了六十版後,三民書局又繼續印行。允晨的《諸神退位》,坊間卻未有第二版。至於薄薄只有兩萬字的文建會小書,紀剛說:「似乎我自己是最大的客戶。」

 這種差異令他詫異。「我曾以拙劣文字寫了一部小說,記錄一個時代,居然爆得虛名。但從這部小說研發精煉出來的文化觀,卻落得踽踽獨行。看來,誠如顏元叔教授所言『文學是哲學的戲劇化』,要想傳播發揚文化思想,還得把它戲劇化,要我重操文學的筆,把它表演出來。」

 兩年前,紀剛也得到一個「教訓」:他將近年發表的文字,擬以《利涉大川》為名,送請一家出版社斟酌印行,不料被「藏諸名山,束之高閣」,索回後才知竟原封未動。據云,近年來已少有人「讀書」,尤其是「文化性」的文章;市面上充斥的都是些美容、健身、飲食男女、談玄論命的東西。

 他說:「這些年來,在文藝圈知道我本名的人很少,知道『紀剛』筆名的也不多,一提《滾滾遼河》,倒是頗有人知。」《滾滾遼河》的手稿,已由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珍藏。紀剛認為,哈佛收藏此書手稿,除了基於文學性之外,當然也兼顧到歷史性,因為這部小說有百分之九十的真實性,這是它值得保存的原因。

 幾年前,林少雯為《中央副刊》撰寫「作家的第一本書」,訪問紀剛時,他曾回答:「我沒有所謂『作家的第一本書』,我只有一本尚未完成的書。」最近他打算以「不成小說、不成傳記、不成散文與詩」等等形式,出版一本「不成東西的東西」,將他開頭所說「許多開展性的計畫」都包括進去。書名未定,副題將用「滾滾遼河與紀剛」。他表示:「這將是《滾滾遼河》大解密。主角工作故事的解密,是公開其中歷史人物的索隱;感情故事的解密,則保留讀者想像的權利。」

紀剛,本名趙岳山。民國九年生,遼寧遼陽人。
遼寧醫學院醫科畢業,曾任台南第四總醫院小兒科主任,在台南開設兒童專科醫院,現居美國。
著有散文集《諸神退位》、《做一個完整的人》,小說集《滾滾遼河》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